从事件爆发至今,东港碳九泄露的相关话题受到微博、微信用户高度关注,阅读量高达上千万,同时,央视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对事件也纷纷报道和转载。
一、东港碳九泄露的事情经过
据媒体报道,这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是因为福建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港石化)在执行碳九装船时发生6.97吨的碳九泄漏,不仅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而且给当地居民健康和渔民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泉港区政府安排应急周转资金550万元,东港石化承诺在责任范围内赔偿所有损失。警方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刑事拘留7名涉案工作人员。
图片来源:中新网
二、媒体报道背后的法律问题
(一)媒体焦点:政府监管和事故处置存在疏忽,企业日常管理不完善。
据央视网调查,当地官方报道称“油污已全部清除完”,“大气指标已恢复正常”等,但事发海域支撑渔排的塑料泡沫被腐蚀,泄漏海面油污仍未打捞干净;多位村民出现不适入住医院。央视网认为,本不该发生的意外发生,本该透明有序的善后混乱无章,足以说明在这一次泄露事故背后,有着更加值得担忧的深层问题。从当地群众的各种讲述来看,他们对于环境恶化的不满已非一日,可是却迟迟没有看到应有的重视和改观。
据微信公众号 CECA(跨境环保关注协会)的调查,泄漏碳九的泉州码头环评疑未批先建。东港石化码头尚未有公开的批复,而其所对应的环保竣工验收文件未出现福建省、泉州市两级环保部门的公示网站。但距今,东港石化已实际投入运行7年。CECA认为,东港石化的运行不合法,当地环保部门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也存在疏忽。
(二)焦点背后的法律问题。
根据主流媒体、网友的言论,这里面反映的法律问题分为三大方面:
1. 企业的经营资质、生产管理存在不合法、不合规,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高环境风险企业在行政审批上应严格于一般行业。在厂房选址上,应按照国家规定的距离远离居民生活区、学校等,不能违法建厂和经营。在环评上,应按照国家环评法向相关环保部门申请批准才可经营作业,不能后补申请。对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应及时履行。
2. 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触犯重大责任事故罪,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3. 企业应对受损群众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因环境污染侵权的,责任企业应承担无过错责任。
4. 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涉嫌渎职犯罪。监管人员在审批、监管以及事故处置的工作中存在疏忽,严重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三、法律角度的建议
(一)企业角度。企业管理人可聘请律师定制适用于本企业的安全生产问责等各类制度、解决企业法律纠纷、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以及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在生产上,不定期的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预防与排查治理工作。
(二)政府角度。在日常工作中,各级政府应严格按照法律制定适合本地区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信息发布办法,可邀请律师、专家等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在事件发生时,应做好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及时准确、主动引导。在事发后,组织协调企业对利益受损的群众的民事赔偿工作。
(三)群众角度。利益受损的群众可以聘请律师通过调解或者诉讼的渠道向企业索取民事赔偿。申请政府介入有利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