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歌手黄某某在翻唱华某某代表作《烟火里的尘埃》时,加入了华某某另一作品《孩子》的12秒标志性吟唱片段,但未明确标注来源或取得额外授权,这一“音乐版权擦边”行为引发轩然大波,双方工作室接连发布声明,将这场纠纷从艺术讨论升级为法律争议。
一、争议焦点:翻唱权 ≠改编权?
黄某某方在3月31日发布声明,强调已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烟火里的尘埃》的“词曲著作权授权”,并称“始终尊重音乐行业版权规则”。然而,华某某全球歌迷会迅速反驳,指出黄某某仅获得原曲授权,而非《孩子》Live版的改编权。争议的核心在于:
1.《孩子》吟唱片段的独创性:华某某在2018年《歌手》舞台上首次将《孩子》改编为“吟唱+交响乐”版本,并在后续演唱会中多次演绎,形成独特的音乐符号。粉丝通过频谱分析对比,发现黄某某翻唱版的吟唱部分与华某某原版相似度极高。
2. 授权范围是否涵盖改编:华某某方认为,翻唱权仅允许演唱原曲,若涉及其他作品的独创段落,需另行获得授权。而黄某某方未明确回应是否取得《孩子》片段的授权,仅强调“合法合规”。
二、法律视角:12秒吟唱是否构成侵权?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改编作品需获得原著作权人许可,且不得侵犯原作品的完整性。本案的争议点在于:
1. 独创性认定:若华某某能证明《孩子》吟唱片段具有独创性(如旋律编排、和声设计等),则黄某某未经授权使用可能构成侵权。
2. 授权漏洞:音乐行业常见的“翻唱授权”通常仅覆盖原曲词曲,而编曲、即兴段落等细分权利常被忽视,此次事件暴露了“分拆授权”的必要性。
3. 举证难度:华某某需提供充分证据(如原始录音、创作手稿)证明吟唱片段的独创性,否则维权可能面临挑战。
因此,若黄某某的确使用了华某某的独创内容而未获授权,即便已取得《烟火里的尘埃》翻唱权,仍可能构成版权越界。
三、行业反思:翻唱文化的未来走向?
这场版权纠纷折射出华语乐坛在翻唱文化规范上的深层矛盾。翻唱作为音乐交流的重要形式,其边界正面临重新定义:如何在尊重原创的前提下保持艺术的再创作空间,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音乐授权体系对改编权的模糊处理,客观上助长了“版权擦边”现象,而此次事件或将推动行业建立更透明的授权机制。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争议在业内并非首次出现,这提醒从业者必须提升版权意识,在艺术创作与法律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
此外,黄某某此前多次卷入类似争议,包括被指在他人原创歌曲上加几句词就变成“第一词曲制作人”。此次事件再次引发对音乐人版权意识的讨论。
华某某与黄某某的纠纷并非个案,而是华语乐坛版权保护困境的缩影。法律上,需更清晰地界定“改编”与“侵权”的界限;行业层面,应推动标准化授权流程,避免模糊操作伤害原创生态。
古柏律师提醒广大音乐从业者:艺术创作需要自由,但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当您面临版权纠纷时,请及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最有力的法律支持,共同维护健康的音乐创作生态。